首页 - 热点资讯 - 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座谈会
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座谈会

2017年11月26日至2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承办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杭州举行,这是电影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重要系列活动。


11月26日下午,首先举行了旨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座谈会汇集了一批近年来成绩斐然的中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以及部分电影出品单位负责人,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骨干力量。座谈会上,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致欢迎词。会上传达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


随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宏森做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的主题讲话。张宏森同志深入浅出地提炼阐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核心思想以及与文化相关的重要论点,并结合电影工作实际,着重论述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性判断出发,电影人应该如何推动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跨越。他呼吁青年创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好中国电影的光影华章,领会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之路。张宏森指出,中国电影在新时代有着新目标和新任务,就是要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电影人要始终把抓创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创作,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树三讲,去三俗”,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力戒浮躁之风,一起铸就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编剧苏小卫董哲,导演吴京陈思诚,演员黄晓明景甜,出品人任仲伦赵海城、张方军、于冬代表等踊跃发言,从亲身感受出发,畅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对电影未来的文化自信,表达了用自身艺术实践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决心和信念。以本次座谈会为开端,电影行业还将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让更多电影从业人员熟悉和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勠力同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局电影局、浙江省有关部门和部分电影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

——在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宏森

2017年11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来开这个会,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进一步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电影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电影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长期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怀抱电影梦想,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创造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充分证明我们电影人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文艺工作者。在这里,我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电影局,对同志们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为同志们所取得成就和进步表示真诚的祝贺!


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国上下、社会各界都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电影界各单位、各机构的学习贯彻活动深入进行,我也从媒体上、微信上注意到了广大电影人的积极态度和热烈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大段话是讲给青年的,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于电影事业来说也是一样,中国电影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电影创作者、青年电影工作者身上。这也是这次专门同青年创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的初衷。


下面,我就电影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指导电影创作生产、推动电影文化发展繁荣讲几点意见。


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党和国家事业各个方面工作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各个领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电影工作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电影工作者必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聚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高度共识和磅礴力量。


第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电影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十九大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旗帜和方向,内涵十分丰富,构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就做好电影工作来说,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明确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属性定位,明确中国电影作为党的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能,明确电影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的崇高使命,明确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一言以蔽之,电影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对标对表,谋篇布局,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广大电影人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践行党的文艺思想,自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按照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方向,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好中国电影的光影华章。


第二,要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述,在原来强调的“三个自信”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个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都把“四个自信”作为重要内容来阐述和强调,其中特别强化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战略思维和远大视野是分不开的。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电影展现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广阔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在彰显文化自信上态度更加坚定、更加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广大的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取决于电影创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要体现在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为新时代鼓与呼;要体现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体现在发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体现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在通过电影传达文化自信,同时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


第三,要深刻领会电影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综观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无不是同文化的兴衰紧密相连。比如,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使得以意大利为代表并扩展到欧洲主要国家的绘画、雕塑、歌剧等成为引领当时世界的文艺形式,并发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法、德、俄逐渐成为世界强国,英国戏剧、欧洲文学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之后,世界的中心转向美国,美国电影成为了全球最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美国大片成为传美国价值观的有力载体,而且还没有哪一种文化产品和文艺形式就传播力、影响力而言,超过了美国大片所起的作用。从中国电影自身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把发展电影事业作为重要战略,迅速构建起电影创作生产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发行放映体系,中国电影年观影人次最高曾达到293亿,许多经典作品流传后世,为教育引导人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发展迈入了新时代,中央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电影更应该发挥独特优势和独特作用。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电影成为文化产业中的引领性产业,成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形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电影人应有的担当和使命。


二、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明确新时代电影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繁荣取得了实质性巨大突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亮点,确定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新的历史方位。五年来,一大批影片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电影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国产电影保持了市场主体地位,中国电影新力量迅速崛起,形成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又一次高潮。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总体态势是进步巨大、世界瞩目、稳中求进,正在阔步进入世界电影前沿位置。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查找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年创作人员来说,更应该时刻保持找问题、补短板的心态,万万不可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和名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当前的文艺工作指出了“三个存在”和“六个有的”问题,我感到电影创作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这两年虽然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尤其是在电影创作层面,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现实主义力作不多,创作质量和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电影创作的工业化、现代性认知水平尚需提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仍然不能满足供给侧需求。


同大家一起摆一摆电影发展的成绩和短板,目的就是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看清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战略安排,描绘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个战略安排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我们确定电影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规划、重点任务的基本遵循。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要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的时间表路线图,确定目标、任务、愿景。


在这里,我谈一些初步的考虑,同大家一起商榷。


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和战略安排,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中国电影要按照三个阶段,在提升电影核心竞争力、构建电影文化软实力、形成电影国际影响力上做文章。


从现在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着力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正在改写世界电影格局,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依托我们的市场规模和地位,同好莱坞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市场张力”,使得好莱坞电影不得不因中国市场而有所改变。比如在题材选择还是放映安排等各方面,好莱坞电影开始注意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接轨,中美电影交流合作也正在向纵深和全面发展。这种“市场张力”对维护文化安全、发展壮大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中国市场之大、发展之快,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形成了“市场引力”。比如今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的《天才枪手》等影片,都在中国取得了超过其本土市场的票房成绩,说明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世界各国电影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正在成为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近者悦,远者来”,这是好事情,是好现象。


但是,我们光靠“市场张力”和“市场引力”是不行的,我们除了要建成大市场,还要提升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自己的好作品,确保国产电影的市场主体地位。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还不强。在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在重压之下奋起一跃,使中国电影竞争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是事关电影产业持续繁荣的重要问题。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在创作、在人才、在质量水平。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要着力构建中国电影的软实力。


十九大在对2020年到2035年的战略安排中指出,在这个阶段,“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谋划电影发展提供了遵循。到2020年,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预计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800部左右,年票房预计达到700亿,总体实力会有一个更大的跃升。而且,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将带来中国电影产业和世界电影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将有可能成为继好莱坞之后新的世界电影制作中心,对世界电影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更强,对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将更大。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确保电影创作质量大幅提升,保持电影市场稳健增长,建立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更多影片打入国际市场,增强向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中国电影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产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中国电影要达到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水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也是我们成为电影强国之日。十九大报告对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中指出: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国际影响力领先,当然包括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电影理应在文化影响力中起到引领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国作为电影强国将全面体现在创作、市场、国际传播等各个方面,对世界电影发展提出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文化引领、美学倡导和发展示范,为世界电影发展繁荣贡献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精神支撑。


三、把抓创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生命线,推动电影创作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一整段的论述,就文艺创作问题在党代会报告中这样详细具体、浓墨重彩,是第一次。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加强文艺创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曾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也证明,创作兴则电影兴,质量强则产业强。所以,提高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是当前电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中心环节。


(一)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创作、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电影创作的一体化原则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统领电影工作的行动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是一个逻辑连贯、前后衔接的创作体系,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其精髓,并真正付诸创作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电影创作中坚持人民形象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电影对人民的书写角度和表现方式,以人民的评价为最高标准,真正做到电影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我们在三年前推出“中国电影新力量”时曾提出一个口号,“电影与观众在一起”。这是一个倡导,也是一个要求,就是要求我们的电影要生动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深刻挖掘人民群众丰富动人的内心世界,要真情描绘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坚守,使电影与人民的创造实践和情感起伏同频共振,真正做到总书记所说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就要把强化现实主义创作作为重要路径,这也是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提升电影创作质量的本质要求。我们一直强调把“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切入点。电影创作者绝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才能放飞艺术想象的翅膀,只有对现实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锤炼出富有个性又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诗意地理解生活、阐释生活、表现生活。我们提倡从书斋中走出,从个人的主观想象中走出,目光要触及人民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在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细致缜密的生活逻辑和真实牢靠的生活依据上寻找到时代精神的精炼展现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传承。


强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让现实主义电影焕发出更多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力量,灌注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和共同追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对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要求,也是电影创作整体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24个字,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电影反映社会生活的领域和空间,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领,有公正、平等、法治、和谐的社会倡导,有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操弘扬。题材的选择、风格的追求、手法的呈现也应该是多样的。既可以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也可以一叶知秋、小中见大;既可以用宏大严肃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大势、再现时代主潮,也可以从凡人小事、生活情趣、乡村山野、自然草木中发现真善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表现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的审美化过程,切忌贴标签、喊口号。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曾经深刻指出,“要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完美融合”,并明确提出了艺术创作中反对“席勒式”“传声筒式”的做法。这对当前的电影创作依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来自1905电影网



400-6979-758
官方二维码